DJI SYE LIM,S.Pd
KETUA BIDANG ADAT DAN BUDAYA
MAJELIS ADAT BUDAYA TIONGHOA
KOTA SINGKAWANG
华夏民族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
华夏民族是汉族的前身
汉族为何称为“夏”
夏也称“华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 自称。《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所谓的“中国”即 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区,这是与周围的夷狄地区相对而言的。 “夏”《左传》中提到礼仪之大谓之夏!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 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 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 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 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 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 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 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 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 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 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 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 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 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 的尽头,阶级
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 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 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 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 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 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 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除炎黄血脉基础外,文化 也是重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 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 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 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 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 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 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 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 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 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大明, 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 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 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 等地移民。
华夏民族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是远古华夏部落,先后出现了隧人氏、 有巢氏等部落首领。约公元前5000年,世界发了一场大 洪水,世界人口大减,河南省淮阳县西华县的幸存者复曦氏 -女娲小部落逃亡到关中(即后来的华族),另一部分幸存 者则逃亡到陕北(即后来的夏族)。洪水退后,原居住在山 东半岛的东夷族西进占据了徐州,南方的三苗部落北进占据 了中原到海滨的广大地区。华夏族东迁,他们沿长江东进到湘、 吴等地,同化或驱逐当地的三苗部落蚩尤。
阪泉之战
黄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举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须 与之较量,于是诞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部族没 兵戈相见,而是通过庙堂的论战来判定输赢。阪是古时一种 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黄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 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 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 为最后的赢家!为什么炎帝和黄帝会产生这样一种输赢的方 式呢?因为炎帝和黄帝都为一家,后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 华夏王朝内部战争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而不是杀的你死我 活,最后炎帝的小宗归为黄帝的大宗,所以从黄帝开始,尊 黄帝为人文始祖,华夏道统的象征。而后的华夏文明其实就 是在炎黄血脉之内的一种解释,一种陈述,故不强调血脉, 以人文判定!所以华夏王朝历来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清君侧, 而不是灭族的形式!采取灭族的一定是外来的夷狄,因为他们不 在华夏血脉内!
华夏族称汉族的过程
华夏族在经历秦乱,马上又建立华夏王朝-大汉王朝, 刘邦为天子!这时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经逐渐强大,在经过 休养生息的几代人后,大汉开始向这些日夜骚扰的游牧族群 发动了反攻,匈奴游牧联合被击溃,逃亡欧洲,至此没有再 回中土半步,至此汉王朝声明逐渐被东西方世界国家所敬仰和赞 誉,汉族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
呼,延续至今!
华夏族的演变和发展
自炎黄合族,华夏族就开始统治亚洲天下!这里的天下, 包括中央之国,诸侯国,方国,部族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建构模式呢?这需要阐释华夏族的对地球世界的认识。
天中
自宇宙诞生,太阳系成形,地球就有了太阳的照射,时 间与地域的差别早就了太阳照射的差别,这差别也就让华夏 祖先认识到天域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中的概念!
地中
天有差别,地也就自然有差别,地中概念也就产生!地中 分大地中,小地中!
人中
天地有别,人也有别,族群之别自然产生,能接受华夏理念 的皆为人中,不接受的成为四夷!
天地人贯通成为王,说的就是这个天地人中理念贯通之人! 华夏族为什么建中央之国多在中国之内,即天中,地中,在此 内!中央之国为大地中,诸侯国为小地中,这些都是其地域 的中心,华夏族会建立文武系统对地中四边的异族进行教化, 华夏军队与当地异族女人进行通婚,五代之内这里基本为 华夏族裔,经过几千年这样的同化,中国境内99%为华夏 后裔,很多少数族群里的家谱翻出来祖上还是汉人,只不过被政 策划为其他族裔而已!
华夏的王室和贵族,不仅会在亚洲统治自己的天下,还会 到臣服和归顺的国家进行监国,势力范围扩大至欧洲,后来由于 白种人的迅速繁衍,势力范围退缩至西亚范围!
在亚洲区内,华夏族一直是王者之族,统领这片土地和四 边之国,引领者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被异族两次夺取天下, 但最终华夏人至今还是牢牢把握住了这片土地,人类的健康发展 需要华夏文明早日复兴!
孔子曰:夷狄之有明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之花旦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 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意识华人年俗中的金龙像(摄於旧金山华埠)中华思想指 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 式,或可称之为一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 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 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 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
华人年俗中的金龙像(摄於旧金山华埠)
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 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 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中华」的定义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 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 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 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 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56 个民族)的文化总汇。但以汉族为首所发起的辛亥革命的口 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 在众多人的心目中认为汉文化才是正统的中华文化。而在17 世纪,满族的清朝代替汉族的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 朝鲜的儒者们认为满族没有正统性来继承中华文明,中原的 中华文明随著明朝一起灭亡了(参照中国中心主义)。可知 朝鲜也认为「汉文化才是中华文化,满文化不是中华文化」。 而清朝统治中国後,越南认为中原的中华文明分别由北方 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对等继承,而阮朝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 文明的责任,此想法则视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之一。
判断其文化是否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主要是依照依照汉字 文化传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继汉字文化国家,多半也继承 「中华思想」,所以日本、朝鲜、越南可视为中华民族。而 非使用汉字文化民族如蒙古,西藏,则大多不具备中华思想, 并非中华民族之一。但明清以後,中国执政强权却主张可 依照朝代的关系而定,如该国与天朝中国有附属关系以及其 汉化程度有很大关联,例如元朝时蒙古文化也被当权者认为 是中国文化、满清皇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天子而继承中华文 化(然而今日许多汉人仍对清朝实行的「剃发易服」反感; 且1871年,中日两国谈判《中日修好条规》中,日本曾 抗议,不准清政府自称中华。[1]。最终使马关条约中汉 日文的国家名词产生不同)、李氏朝鲜作为中国附属国也常 自称其属於中华文化。直到外蒙古、朝鲜半岛独立,民族主 义兴起後,才不再称为中华文化,然而中国国内的民族却仍认同 其为中华文化。
>>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 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 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 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 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 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 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 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 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 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 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 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史前文化
黄河中游
南庄头遗址 · 磁山文化 · 裴李岗文化 · 老官台文化 · 贾湖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 庙底沟类型 · 下王岗类型 · 西王村类型 · 大河村类型 · 大司空村类型 · 庙底沟二期文化
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 · 陶寺龙山文化 · 陕西龙山文化
黄河上游
大地湾文化 · 仰韶文化 ·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 齐家文化
黄河下游
后李文化 · 北辛文化 · 大汶口文化 · 山东龙山文化
长江中上游
彭头山文化 · 城背溪文化 · 汤家岗文化 · 大溪文化 · 屈家岭文化 · 石家河文化 · 宝墩文化
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
河姆渡文化 · 马家浜文化 · 崧泽文化 · 凌家滩文化 · 良渚文化
东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 · 赵家沟文化 · 红山文化 · 小河沿文化 · 老虎山文化
南方地区
甑皮岩遗址 · 石峡文化
西藏
卡若文化 · 曲贡文化
台湾
大坌坑文化 · 卑南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 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 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 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 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 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 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 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 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黄河文化(北方)
胡同文化
秦陇文化
长江文化(南方)
楚文化
荆楚文化
湖湘文化
吴文化
越文化
徽文化
赣文化
江淮文化
巴蜀文化
岭南文化
闽文化
潮州文化
客家文化
其他
东北文化
傩文化
藏文化
大坌坑文化
>>海洋文化
妈祖信仰
郑和信仰
天妃宫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诸子百家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 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 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 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符号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 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 国最古老的动物龙和凤,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 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 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 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 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 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 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 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宗教信仰
八卦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 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
八卦—“疆理”农
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 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 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 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 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 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 的起源问题。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 上古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 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 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後世中国文化信仰 的一个基础。「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式。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和中华文化交流中融合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之为汉传佛教。
儒家不是纯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学者关心的是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道 教、佛教信仰为主,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中国本土及各地地方 性信仰,比如关公信仰、妈祖信仰、三山国王信仰、以岳王 崇拜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祭孔都是代表 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动。
萨满教是一类涉及到诊断、治疗与引发疾病等能力的传统 信仰及实践,有时因为与灵魂的特殊的关系、或对灵魂的控 制而造成人们的苦难。萨满(珊蛮)(Shaman,巫师) 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 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传统始於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 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 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朝鲜人也是萨满教的信徒,他们的东 学党据说是由此而来。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 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 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 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 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始於松赞干布时期,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 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 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後经过 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後重新振兴, 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 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 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13世纪,开始流传於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 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 地。
>>中华服饰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现代中国人称之为汉服的服饰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岁月中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服饰,后来 清朝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通过剃发易服的方式强制所有 民众必须身穿满族服饰,使中国地区的中华服饰灭绝。当前在中 华文化圈可以看到的服饰有:
汉服
和服
韩服
越服
琉装
>>汉字文化圈教育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 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 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 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著 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 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 越南(京族)、南北韩(朝鲜族)、日本(和族、琉球族) 等。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 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 之一,并且大部分继承汉字民族者,受中华文化意识影响甚大。
汉字
汉字不仅在华人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韩国、越南等 非华人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主要特徵。汉字是在图形 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山东省昌乐县发现「昌乐骨刻 文」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约为龙山文化晚期),比殷墟甲骨 文要早一千年左右。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 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 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 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 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 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 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 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现代中国大陆进行简化 字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两种主要书 写系统。
语言
汉语
蒙语
藏语
维吾尔语
俄语
朝鲜语
日本语
越南语
汉语方言
官话
北方话
东北话
江淮话
中原话
西南话
湘语
老湘语
新湘语
吴语
粤语
赣语
客家话
闽语
闽南语
潮州话
闽北语
台湾语
>>教育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 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 末年科举制度取消。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 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 学。
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四大书院 翰林院
高考 学力测验
>>文学
中国神话
中国寓言
中国典故
中国小说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新文化运动
中国诗词
中国诗词
唐诗
宋词
元曲
现代诗
>>建筑
万里长城
园林
宫殿
阿房宫
故宫
沈阳故宫
四大名楼
塔
寺庙
十大名寺
雕刻
八大名窟
墓葬建筑
十三陵
秦始皇陵
运河
京杭运河
灵渠
鸿沟
>>书法与中国画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汉字也是唯一作为美术作 品的文字,这包括韩国汉字和日本汉字。
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对联
>>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舞蹈
古代舞蹈
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
彩带舞 武功 莲香 扇子舞
>>戏曲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 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 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 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正在表演京剧的男演 员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正在表演京剧的男演员
豫剧 越剧 昆曲 汉调 徽剧
潮剧,又称潮州戏,用潮州话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历史悠 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评剧 淮剧 黄梅戏 吉剧 吕剧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2],源自南戏,自明朝 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3],是糅合唱做念打、 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 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 韵,又称为戏棚官话。[4][5]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 了方
粤剧花旦常见造型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 广东人更容易明白。[6]粤
剧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