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自称。《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所谓的“中国”即 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区,这是与周围的夷狄地区相对而言的。 “夏”《左传》中提到礼仪之大谓之夏!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 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 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 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 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 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 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 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 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 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 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 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 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 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 的尽头,阶级
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 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 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 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 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 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 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除炎黄血脉基础外,文化 也是重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 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 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 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 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 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 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 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 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 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大明, 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 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 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 等地移民。
华夏民族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是远古华夏部落,先后出现了隧人氏、 有巢氏等部落首领。约公元前5000年,世界发了一场大 洪水,世界人口大减,河南省淮阳县西华县的幸存者复曦氏 -女娲小部落逃亡到关中(即后来的华族),另一部分幸存 者则逃亡到陕北(即后来的夏族)。洪水退后,原居住在山 东半岛的东夷族西进占据了徐州,南方的三苗部落北进占据 了中原到海滨的广大地区。华夏族东迁,他们沿长江东进到湘、 吴等地,同化或驱逐当地的三苗部落蚩尤。
阪泉之战
黄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举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须 与之较量,于是诞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部族没 兵戈相见,而是通过庙堂的论战来判定输赢。阪是古时一种 引水的木具,炎帝和黄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 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 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 为最后的赢家!为什么炎帝和黄帝会产生这样一种输赢的方 式呢?因为炎帝和黄帝都为一家,后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 华夏王朝内部战争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而不是杀的你死我 活,最后炎帝的小宗归为黄帝的大宗,所以从黄帝开始,尊 黄帝为人文始祖,华夏道统的象征。而后的华夏文明其实就 是在炎黄血脉之内的一种解释,一种陈述,故不强调血脉, 以人文判定!所以华夏王朝历来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清君侧, 而不是灭族的形式!采取灭族的一定是外来的夷狄,因为他们不 在华夏血脉内!
华夏族称汉族的过程
华夏族在经历秦乱,马上又建立华夏王朝-大汉王朝, 刘邦为天子!这时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经逐渐强大,在经过 休养生息的几代人后,大汉开始向这些日夜骚扰的游牧族群 发动了反攻,匈奴游牧联合被击溃,逃亡欧洲,至此没有再 回中土半步,至此汉王朝声明逐渐被东西方世界国家所敬仰和赞 誉,汉族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
呼,延续至今!
华夏族的演变和发展
自炎黄合族,华夏族就开始统治亚洲天下!这里的天下, 包括中央之国,诸侯国,方国,部族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建构模式呢?这需要阐释华夏族的对地球世界的认识。
天中
自宇宙诞生,太阳系成形,地球就有了太阳的照射,时 间与地域的差别早就了太阳照射的差别,这差别也就让华夏 祖先认识到天域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中的概念!
地中
天有差别,地也就自然有差别,地中概念也就产生!地中 分大地中,小地中!
人中
天地有别,人也有别,族群之别自然产生,能接受华夏理念 的皆为人中,不接受的成为四夷!
天地人贯通成为王,说的就是这个天地人中理念贯通之人! 华夏族为什么建中央之国多在中国之内,即天中,地中,在此 内!中央之国为大地中,诸侯国为小地中,这些都是其地域 的中心,华夏族会建立文武系统对地中四边的异族进行教化, 华夏军队与当地异族女人进行通婚,五代之内这里基本为 华夏族裔,经过几千年这样的同化,中国境内99%为华夏 后裔,很多少数族群里的家谱翻出来祖上还是汉人,只不过被政 策划为其他族裔而已!
华夏的王室和贵族,不仅会在亚洲统治自己的天下,还会 到臣服和归顺的国家进行监国,势力范围扩大至欧洲,后来由于 白种人的迅速繁衍,势力范围退缩至西亚范围!
在亚洲区内,华夏族一直是王者之族,统领这片土地和四 边之国,引领者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被异族两次夺取天下, 但最终华夏人至今还是牢牢把握住了这片土地,人类的健康发展 需要华夏文明早日复兴!
孔子曰:夷狄之有明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之花旦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 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意识华人年俗中的金龙像(摄於旧金山华埠)中华思想指 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 式,或可称之为一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 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中华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价 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 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
华人年俗中的金龙像(摄於旧金山华埠)
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 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 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中华」的定义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 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 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 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 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56 个民族)的文化总汇。但以汉族为首所发起的辛亥革命的口 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 在众多人的心目中认为汉文化才是正统的中华文化。而在17 世纪,满族的清朝代替汉族的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 朝鲜的儒者们认为满族没有正统性来继承中华文明,中原的 中华文明随著明朝一起灭亡了(参照中国中心主义)。可知 朝鲜也认为「汉文化才是中华文化,满文化不是中华文化」。 而清朝统治中国後,越南认为中原的中华文明分别由北方 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对等继承,而阮朝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 文明的责任,此想法则视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之一。
判断其文化是否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主要是依照依照汉字 文化传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继汉字文化国家,多半也继承 「中华思想」,所以日本、朝鲜、越南可视为中华民族。而 非使用汉字文化民族如蒙古,西藏,则大多不具备中华思想, 并非中华民族之一。但明清以後,中国执政强权却主张可 依照朝代的关系而定,如该国与天朝中国有附属关系以及其 汉化程度有很大关联,例如元朝时蒙古文化也被当权者认为 是中国文化、满清皇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天子而继承中华文 化(然而今日许多汉人仍对清朝实行的「剃发易服」反感; 且1871年,中日两国谈判《中日修好条规》中,日本曾 抗议,不准清政府自称中华。[1]。最终使马关条约中汉 日文的国家名词产生不同)、李氏朝鲜作为中国附属国也常 自称其属於中华文化。直到外蒙古、朝鲜半岛独立,民族主 义兴起後,才不再称为中华文化,然而中国国内的民族却仍认同 其为中华文化。
>>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 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 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 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 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 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 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 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 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 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 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 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史前文化
黄河中游
南庄头遗址 · 磁山文化 · 裴李岗文化 · 老官台文化 · 贾湖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 庙底沟类型 · 下王岗类型 · 西王村类型 · 大河村类型 · 大司空村类型 · 庙底沟二期文化
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 · 陶寺龙山文化 · 陕西龙山文化
黄河上游
大地湾文化 · 仰韶文化 ·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 齐家文化
黄河下游
后李文化 · 北辛文化 · 大汶口文化 · 山东龙山文化
长江中上游
彭头山文化 · 城背溪文化 · 汤家岗文化 · 大溪文化 · 屈家岭文化 · 石家河文化 · 宝墩文化
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
河姆渡文化 · 马家浜文化 · 崧泽文化 · 凌家滩文化 · 良渚文化
东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 · 赵家沟文化 · 红山文化 · 小河沿文化 · 老虎山文化
南方地区
甑皮岩遗址 · 石峡文化
西藏
卡若文化 · 曲贡文化
台湾
大坌坑文化 · 卑南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 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 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 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 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 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 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 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 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黄河文化(北方)
胡同文化
秦陇文化
长江文化(南方)
楚文化
荆楚文化
湖湘文化
吴文化
越文化
徽文化
赣文化
江淮文化
巴蜀文化
岭南文化
闽文化
潮州文化
客家文化
其他
东北文化
傩文化
藏文化
大坌坑文化
>>海洋文化
妈祖信仰
郑和信仰
天妃宫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诸子百家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 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 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 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符号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 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 国最古老的动物龙和凤,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 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 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 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 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 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 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 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宗教信仰
八卦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 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
八卦—“疆理”农
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 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 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 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 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 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 的起源问题。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 上古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 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 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後世中国文化信仰 的一个基础。「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式。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和中华文化交流中融合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之为汉传佛教。
儒家不是纯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学者关心的是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道 教、佛教信仰为主,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中国本土及各地地方 性信仰,比如关公信仰、妈祖信仰、三山国王信仰、以岳王 崇拜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祭孔都是代表 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动。
萨满教是一类涉及到诊断、治疗与引发疾病等能力的传统 信仰及实践,有时因为与灵魂的特殊的关系、或对灵魂的控 制而造成人们的苦难。萨满(珊蛮)(Shaman,巫师) 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 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传统始於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 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 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朝鲜人也是萨满教的信徒,他们的东 学党据说是由此而来。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 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 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 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 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始於松赞干布时期,自寂护论师传入大乘佛教及随 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 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後经过 朗达玛灭佛的波折,佛教经过灭佛运动的破坏後重新振兴, 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格鲁、觉囊等各派 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师创格鲁派,成 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13世纪,开始流传於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 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 地。
>>中华服饰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现代中国人称之为汉服的服饰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岁月中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服饰,后来 清朝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通过剃发易服的方式强制所有 民众必须身穿满族服饰,使中国地区的中华服饰灭绝。当前在中 华文化圈可以看到的服饰有:
汉服
和服
韩服
越服
琉装
>>汉字文化圈教育
汉字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 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 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 化和价值观。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著 相对的独立性。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 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 越南(京族)、南北韩(朝鲜族)、日本(和族、琉球族) 等。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 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 之一,并且大部分继承汉字民族者,受中华文化意识影响甚大。
汉字
汉字不仅在华人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韩国、越南等 非华人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主要特徵。汉字是在图形 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山东省昌乐县发现「昌乐骨刻 文」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约为龙山文化晚期),比殷墟甲骨 文要早一千年左右。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 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 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 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 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 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 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 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现代中国大陆进行简化 字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正体中文和简体中文两种主要书 写系统。
语言
汉语
蒙语
藏语
维吾尔语
俄语
朝鲜语
日本语
越南语
汉语方言
官话
北方话
东北话
江淮话
中原话
西南话
湘语
老湘语
新湘语
吴语
粤语
赣语
客家话
闽语
闽南语
潮州话
闽北语
台湾语
>>教育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 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 末年科举制度取消。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 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 学。
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四大书院 翰林院
高考 学力测验
>>文学
中国神话
中国寓言
中国典故
中国小说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新文化运动
中国诗词
中国诗词
唐诗
宋词
元曲
现代诗
>>建筑
万里长城
园林
宫殿
阿房宫
故宫
沈阳故宫
四大名楼
塔
寺庙
十大名寺
雕刻
八大名窟
墓葬建筑
十三陵
秦始皇陵
运河
京杭运河
灵渠
鸿沟
>>书法与中国画
书法和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汉字也是唯一作为美术作 品的文字,这包括韩国汉字和日本汉字。
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对联
>>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舞蹈
古代舞蹈
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
彩带舞 武功 莲香 扇子舞
>>戏曲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 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 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 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正在表演京剧的男演 员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正在表演京剧的男演员
豫剧 越剧 昆曲 汉调 徽剧
潮剧,又称潮州戏,用潮州话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历史悠 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评剧 淮剧 黄梅戏 吉剧 吕剧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2],源自南戏,自明朝 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3],是糅合唱做念打、 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 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 韵,又称为戏棚官话。[4][5]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 了方
粤剧花旦常见造型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 广东人更容易明白。[6]粤
剧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7]
粤剧花旦常见造型
赣剧 采茶戏 湘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湖北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曲艺 相声 快板 坠子 大鼓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南音 高甲戏 川剧 秦腔 即墨柳腔
>>戏曲影视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手工艺
青铜器 漆器 陶器 瓷器 玉器
缂丝 本缂丝(南通缂丝) 明缂丝(苏州缂丝)
刺绣 四大名绣
染缬 夹缬(印花) 蜡缬(蜡染) 绞缬(扎染) 蓝印花布
织造 南京云锦 苏州宋锦 四川蜀锦 广西壮锦 湖北土锦 海南黎锦
翡翠 剪纸 印章 云子 木刻
饮食
茶艺 茶点 四大菜系 川菜(四川菜) 鲁菜(山东菜) 粤菜(广东菜) 淮扬菜(江苏菜) 八大菜系 川菜(四川菜) 湘菜(湖南菜) 粤菜(广东菜) 苏菜(江苏菜) 鲁菜(山东菜) 浙菜(浙江菜) 闽菜(福建菜) 徽菜(安徽菜) 筷子
>>体育棋牌
中国人在古代发明了中国象棋、围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类 游戏。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也是古代足球的故 乡。中国还是相扑的起源地,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记》 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 为蚩尤戏。”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 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 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
象棋 围棋 五子棋 武术 功夫 气功 气 蹴鞠 射箭 龙舟 相扑
>>医学
由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嚐百草开始,中国的医学源远流长已数 千年。重视临床实验和全面性的调整。
中医 :针灸 中药 气功 导引 房中 食补
藏医 蒙医 云药 苗医
>>华人社会文化
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通常社 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 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 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在华人的 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 与东方人的文化有关的概念。例如与佛教有关的概念“缘分” 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响了华人对事情及人物的观感,往往以 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好坏。
和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大小箱 子关系的观点为不同,华人更趋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网”。 因此,华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 外。
>>中华文化圈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 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 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 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8]。
虽然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 文化亦逐渐扩散至东南亚诸国,与其他同样持有中华文化的 不同地区民族产生若干歧异。所以虽然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 本身,且使用汉字记载传承思想,也可能因为不同国家的诠 释,使中华文化包含满族,西藏,蒙古等不同民族文化。使 现代汉族文化本身已经不能代表全部中华文化,也不包含满族, 藏族或日本,朝鲜,越南等民族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日本形成的文化事物。特别在古代前期(到 平安时代前期),强烈受到中国的影响。後来,在平安时代 由於停止派遣遣唐使(894年)以及在江户时代实行锁国令 (1633年),发展了独特的文化。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韩现代文化的 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 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 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 文化特征。[9]
越南文化,通常指的是由起源於越南北部的京族所创造的 文化。越南文化是亚太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与其他同样 位於中南半岛的国家所不同的是,越南由於在历史上受到中 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其文化特徵与东亚民族非常接近,曾是汉字 文化圈的一部分。
台湾文化由於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 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兼具 有最早的南岛文化,以及後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 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 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 态。
简要介绍
zhōng huá chuán tǒng wén huà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 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 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 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 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 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 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 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 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 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 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 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 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 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 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 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 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 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 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 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 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 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 「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 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 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 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 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 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 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 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 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 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本草纲 目」,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 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 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 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 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 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 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 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 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 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 「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 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 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 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 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 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 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 「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 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 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 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 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 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 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 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 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 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 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 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 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 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 《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 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 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 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 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 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 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 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 异。
>>传统文化
参看中国古代文化 。
农历 - 武术 -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家 - 气- 道 - 茶艺
>>传统学科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 围棋 -- 武术(功夫) -- 气功 --点穴 --针灸。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 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 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 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 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 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 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 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 的起源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 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 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 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 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华
【名称】:中华
【拼音】:zhōng huá
【注音】:ㄓㄨㄙ ㄏㄨㄚˊ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 中华 Zhōnghuá
(1) [China]
(2)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 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 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振兴中华
(3) 指中原
(4)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详细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 中华 。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 中国 。
晋 桓温 《请还都洛阳疏》:“自强 胡 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 舜 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
(2).指中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 枞阳 张监镇 ,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 武义 , 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 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北齐书•高昂传》:“于时,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 昂 。”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名词解释
【China】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自古有之,又称 中原、中土,在古代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地区,又代表着创 造这一先进文明的汉民族。1912年,中华民国将其加进 国号,从此“中华”又有了现代国家的涵义;而在地理方面 “中华”已经不只是指代中原地区,而是整个中国的疆域; 民族方面也不只是指代汉民族,而是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所有民 族,还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
“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 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 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 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海外常将中 华作为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及台湾地区的合称。
中国的英文起始于昌南镇,谐音China(现江西景德 镇)。省会南昌为五代十国最繁华之一的大城市,历史中的 李璟当时为逃避北边南下的敌国,为保住江山,不得不迁都 洪洲(现江西南昌),保全南唐。国都历史也只有短短的三个 月。
释义解释
中华之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 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 亦称中原、中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以此为国号。而 已不存在的中华共和国及中华帝国亦以此为名。
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 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 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华”纳入 国名。
《辞海》: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 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 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 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 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中华民族经过不断扩大,“中华”也就 借指“中国”了。
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之 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 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易经演化图中,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太极称之为“中”。二仪、四象、八卦和万物称之为“华”。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梁启超所撰之的《东 籍月旦》,而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梁启 超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 “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 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即汉族 。” 。后来中华民族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当今中国,中华民族指代56个民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云南北部的元谋猿人化石证明 早在17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经过长期的原始社会和 奴隶社会阶段,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汉族已逐步进入封 建社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将近4000年之久,从公元前 21世纪夏王朝建立,经商、西周到春秋末期为奴隶社会。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经秦、西汉、东汉、三国、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明,到清朝前期为封建社会。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 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活动,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余年的 封建帝制,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 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彻底胜利。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编辑本段]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亦称中国文化、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
明之一。4000多年前的炎黄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时 期,经过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黄河流域中 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以后华夏文化传播到南方长江 流域等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流、吸收,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 大。政治意义上定义的中华民族是今天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土上所有民族的统称,因此中华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 的统称。
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 之辨,不以种族血统为标准,而以文化义礼作量度,蛮夷之 民接受华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夷狄用诸夏礼 则诸夏之”,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观念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壮大和统一。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 播,史载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王子 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 夏文化的一部分;战国时期秦灭蜀,到秦朝统一中国,华夏 文化的地域范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中原华夏文化和各 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丰富。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 化自古以来发生着交流。通过长期的交融、发展,形成了多源性 的中华文明。
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易经、阴阳学等各种思想文化对中华文 化的发展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大中华区
两岸和解宣传画
大中华地区(又称大中华区,亦有称呼为华人地区、华人世 界)是一个经济或商业名词,一般定义的范围
两岸和解宣传画涵
盖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地区;偶尔也会包括以 华人占主体(3/4)的新加坡,甚至包括和有许多华人居 住(1/4)的马来西亚(25.1%华人)等海外国家及 地区如澳大利亚的圣诞岛特区(63%华人)印度尼西亚的 坤甸市(30%华人)及缅甸的果敢特区(93%华人)马 来西亚的槟城(56%华人),即常说的“星马”(注:“星” 指新加坡)或“新马”地区,亦泛指有华人居住及活动的地区 (如“华侨社群”等)。
“大中华地区”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用语,不对上述地区的 政治地位或统分状态做任何暗示,尤其多用于涉及台湾问题 的文字,以避免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任一方感到不满。这个表 达是源于上述地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及经济结构,在这些地区之 间,常常有大量的相互投资及贸易往来。
许多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都采用“大中华地区”或“大中 华区”一词于自身的商务运作当中,而以此为名所设立的公 司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处理中国大陆、香港特区、澳门特区 和台湾地区等两岸三地之间业务来往的管理事项,偶尔也兼 有负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马”(旧称“星马”)业 务。
日本教科书中,常以“中华”表示中国,而少用“中国”。
[编辑本段]
中华新解
新解一
青年学者刘周在《江山如此多娇》(八股文)一文中认为 中华一词的含义:中即中央,华即繁华,中华就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是中央繁华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之地。
附文:天地所钟兮尽美,五洲万类兮齐雄。洋洋乎盛者, 夫谓何也?是则厚德所载共陆海风云,日月所照皆中外形胜。 此其所以醉美群伦也。若曰:宇宙之灵存乎寰球,寰球之 秀在乎中华也。故谓中华,中曰中央,华曰繁华,中华者中 央繁华之所在也。此非誉美之辞哉?岂但中华之美足堪誉之哉?
极目天籁,叹宇宙之大,银河为小,日月星辰,遥乎渺渺, 小小寰球,其若无物。游心地表,念重洋之广,大陆为狭, 江海峰峦,郁乎苍苍,芸芸众生,斯似浮尘。言洋者而为 四矣,十万类鱼虾以血食焉。有百千水藻浮游,有无俦铁舰 交通,几何岁风波,始识惊涛无际。言洲者而为七矣,二百 国生灵以栖息焉。有万计走兽驱驰,有如鹫飞戟横空,多少 回升降,才知方外有天。噫嘻!瞰万物之藏于宇宙,而胸怀 顿阔。仰珠峰之睥睨世界,即中华弥高。怅然乎骋目四顾, 览北国之黄河咆哮,无限山川,尽消磨英雄人物。羡南垣之长江 逶迤,有情弱水,且付与风流才子。
夫若是矣,今所以慨秦皇遗威,凯撒余雄者,为其俱已矣 乎?后之人亦必有效此以求天下为一世界大同者也,是则不 亦纷纷纭纭哉!因歌以志之曰:尧舜慨兴风,国倾尽魇云,高阜 仰明月,笑谈共古今。
新解二
[1]中华二字,也有学者认为是滥觞于“植物神”崇 拜阶段。学者认为神明崇拜最开始是自然神崇拜,而自然神 崇拜阶段的一开始是植物神崇拜,对应的是母系氏族期间的 原始社会。因为那时的人先民生活是以采集蔬果为主,人类 与植物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时的神都是以植物形象出 现的。
有学者认为“中华”二字的成因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的集 体意识,在中华大地生活的先民认为这是花的世界。原因之 一是“华”的本义即为“花”。最出名的例证就是“桃之夭 夭,灼灼其华”这一诗句。“灼灼其华”的“华”并不是通 假,而是本来就这样写,远古时期的汉字并没有“花”这个 字,而只有“华”这一字。例证二是华的篆书,也正是花的 象形。因此有学者根据华的本义,以及远古先民集体潜意识的遗 传,推测“中华”的意义为“中和的花之国度”。
[编辑本段]
品牌名称
华人新解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看到一个特大脚印, 好奇地踩上去丈量,因而受孕,怀胎十二年生伏羲。晋代皇 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 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清朝人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称:“华 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中 国人以“华”自称的原因。关于华胥氏,有人从字形字源探 索原因,认为“华”代表一种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 华”解,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 果,如树华。甲骨文中的“华”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实的花树, 后因避免“光华”和“花华”混淆,才创造了“花”字。 这种解释看似很有道理,但显得很抽象,难以令人信服。在春秋 战国以前,“华”、“花”两字不分,是一个字。
其实伏羲应该是“匏析”,是“匏析成瓢”的意思,匏就 是葫芦,代表在陶器出现之前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时代。“花” 这一概念来源于葫芦,最初指葫芦花,从葫芦花出发, 认识到各种植物的花,而形成了“花”这个概念。葫芦花白 色,花瓣长约一寸半,宽约一寸,花冠直径近三寸,非常显 眼。稍微留心一下,伏羲氏时代的先民们就会注意到,在葫 芦花还没有败落之前,小葫芦就顶着萎蔫的花瓣出现了。在 先民们朦胧的意识中,会认为葫芦由葫芦花的生命力化生而 成,而称之为“化为葫芦的东西”,久而久之,简化为“花”。
世间的花有千万种,一般植物的花虽然美丽,但对先民们 生存没有什么价值,不会引起先民的注意。只有到了伏羲氏 时代,葫芦花才对先民有了意义。在古代,“化”字的意义 不是“转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表示潜在的某种能 力显现并发挥作用的意思,在《易》一书中所用的“化”字 基本上都是这个含义。“化”字来源于“比划”之划,远古 时期,语言相对贫乏,交谈时需要用手比划着以增加表达能 力,“比划”的“划”字就相当于“话”字,就是把心中所 想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意思。同样的道理,葫芦花化生为葫芦 的过程,就是隐伏在花中的葫芦中显现的过程。由此可以合 理设想,华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实就是葫芦花化生 葫芦的自然现象。伏羲氏时代的人们之自称“花人”或“华 人”,其实就是自诩“用葫芦的人”,比起那些使用兽皮、 牛角、贝壳、龟甲、颅骨之类饮水的人要高明得多,其自豪之情 溢于言表。
[编辑本段]
各地华人
中国地区
◆中国总人口-1,352,320,115人
中国大陆地区-1,321,851,888人
中国台湾地区- 23,000,827人
中国香港地区- 6,921,700人
中国澳门地区- 545,700人
海外华人
◆总数-39,379,784人
当地相对多数
新加坡-2,684,936人
澳洲圣诞岛-1,045人
缅甸果敢地区-126.000人
马来亚槟城-309965人
当地相对少数
印度尼西亚-7,566,200人
泰国-7,153,240人
马来西亚-7,070,500人 (包括槟城)
美国-3,376,031人
加拿大-1,612,173人
秘鲁-1,300,000人
越南-1,263,570人
菲律宾-1,146,250人
缅甸-1,101,314人(包括果敢地区)
俄罗斯 998,000人
澳大利亚- >700,000人(包括圣诞岛)
日本-519,561人
柬埔寨-343,855人
英国-296,623人
法国-230,515人
印度-189,470人
老挝-185,765人
巴西-151,649人
新西兰-147,570人
荷兰-144,928人
韩国-137,790人
巴拿马- >100,000人
Komentar :
Posting Komentar